香港迪士尼乐园里什么最受欢迎?显然,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如果统计游客停留时间最长的地点,也许你不会想到——是商品店。
“快乐带来利润”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从乐园区入口到每个主题园区,再加上各种流动的小型商铺车,“没有办法错过”的商品随处可见。游客们往往愿意掏出几倍于门票的价钱,把这些“童年的回忆”及“游园后的开心经历”带回家。“据相关数据,迪士尼主题公园除了门票收益外,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园内的二次消费,其中包括食宿和消费品,当迪士尼建立起“轮次收入”商业运作体系时,动漫衍生品被摆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几个月后,园区内最大的两间商铺会打通,面积将会扩大170平方米。”香港迪士尼乐园商品营运经理周卓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90%的商品都会在“美国小镇”大街的两间店铺销售,以往造成的拥挤现象将会在扩建后得到缓解。
每年两千新品上架
在香港迪士尼乐园中,商品一般分为Hardlines、Softlines和Affinity三种类别,Hardlines指的是玩具、毛绒玩偶和文具等;Softlines则为可以穿和戴在身上的商品,如手表、服饰等;而Affinity更像是一个专为乐园、香港地方特色、节庆推出的主题商品的部门,“比如说在万圣节里,万圣节系列商品就糅合了Hardlines和Softlines。”朱楚娇说。
朱楚娇负责着香港迪士尼乐园商品推销规划,简单来说,在园区里摆放什么样的商品,如何设计,设计多少数量是她日常的主要工作。“迪士尼乐园里的产品款式大概有4000多个,其中有2000多个新产品,差不多每年都会更新一半,而很多商品的设计、计划工作等都是在一年前开始的。”
朱楚娇告诉记者:“新的产品往往是从零开始设计,在设计前首先会综合园区的调研部门市场调查的结果、供应商提供的信息、潮流的趋势、时尚的物料等直至把产品模型造出来。比如供应商推荐说最近珠片很受欢迎,可以在头箍上试试。”而商品推出的时机则多为每个季度和每年节假日的主题。“去年反斗奇兵大本营开幕推出了近80种新品,还有今年其中一项趁暑假推出的‘米奇家族邮轮假期’主题精品系列,也推出了70多个。”朱楚娇说。
在迪士尼,故事和产品的结合被视为最重要的商业法则。从米老鼠、唐老鸭、小美人鱼、狮子王,到泰山,以及《星际宝贝》里的史蒂奇、《木偶奇遇记》里小木偶匹诺曹、《海底总动员》里的小丑鱼尼莫等,每一个卡通人物背后都有一个深入人心的童话故事。作为商品营运经理,周卓奇认为,从最开始的产品设计到最后产品的摆放,都需要故事元素,结合得好才会卖得更好。
“产品开发及设计部要针对反斗奇兵做一系列的新产品,可以做的素材非常多,怎么针对其独有的特点推出新品也是学问。”他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其中一个卡通形象“转转弹弓狗”被商品部的演艺人员做成了颈枕,因为他们发现在动画中那只调皮的狗总是追着自己的尾巴转个不停。
没有销售员的店铺
在迪士尼,除了商品自身设计,售卖商品的店铺也是影响购物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