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品公司经理陈宝忠:“当时我就跟他说,我说我已经在龙山店收购苹果了。”
既然是从龙山店收的苹果,为什么偏要打着栖霞的招牌去卖呢?
果品公司经理陈宝忠:“因为龙山店相对的早期宣传还是滞后,早期中央台打过栖霞苹果的宣传,所以超市基本上随着这个广告走,但是货不见得是栖霞的。”
经过了解,收购商之所以喜欢到龙山店来收购,是因为同等质量下,这里的苹果比栖霞的每公斤要便宜0.4元左右。自此以后,王全福就琢磨上了这每公斤0.4元的差距。
王全福:“这苹果要是1斤涨2角钱,我们整个龙山店的苹果一年可以涨1000多万元。”
王全福决定打出龙山店苹果自己的品牌,但这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他首先想到的是大型的果品出口企业,2003年8月,他找到了烟台一家果品公司,希望与他们合作,但了解之下却发现此路不通。
王全福:“因为我们这里面积太小了,一家二三亩地,最多四亩地,能产出四五万斤苹果,还不可能一起下树。”
分散种植规模小,不利于同大型果品公司合作,现有的小规模经销商又没有实力单独去宣传龙山店的品牌,这对矛盾让王全福犯了难。为此,他找到村里一些大的苹果经纪人和种植户,和他们商量了很久,决定联合起来,就从现有的小经销商做起。从2004年起,凡是愿意在销售中标明产地龙山店的客商,可以直接到果园里优先收购,而不愿意标明真实产地的客商则仍然在中心街设摊位收购,原本一样的客商这才有了不一样的待遇。
苹果经纪人孙庆江:“来客户看看你的苹果,什么质量,多少钱,这是80的,这是75的,这果质量好,基本上全色。”
直接到果园里收购,虽然价格跟市场上相同,但是收购的品质和数量都能得到保证。2004年10月,两名广西客商成了这种举措的第一批受益人。
苹果经销商:“我卖到广西南宁,再就是浙江金华,咱卖过去的都不是这样的苹果,一般都是三级果,咱这里这样的苹果,有锈的果,包装起来,在那边都是最好的果,都属于最好的果。这样的果一般都出口。水果生意风险最大,我从来没有赔过钱,我哪里的苹果都不做,就做龙山店的苹果。”
虽然对苹果的质量很有信心,但是2004年时,部分经纪人和客商还有点担心,真打上龙山店的牌子会不会影响苹果的销路。但一年下来,销量并没有减低,直接到果园收购的优惠政策让其他客商也动了心。不少人主动要求在今年的销售中,挂上龙山店的牌子。
苹果经纪人孙庆江:“我打算做个牌子,让他带到上海市场去,写上蓬莱龙山店。”
苹果经销商:“在上海市场上,打上蓬莱龙山店的牌子。”
记者:“以前没有这样做过?”
苹果经销商:“以前没有,从来没有。”
王全福:“以前都是一家一户做,现在准备联合起来大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