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意经 » 销售管理 » 贸易结算 » 正文

化解应收账款风险之金牌法则

2013-11-27   来源:www.cnaidc.com   作者:中国自动识别网CNAIDC   点击:56
摘要:应收账款既是财务“风险源”,又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器”,对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日常经营中往往难以操控自如。本文从应收账款风险的角度出发,介绍化解风险的3条金牌法则
关键词: 应收账

    最近,“资金链断裂”等财务事件频现报端,应收账款问题是导致资金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由于信用工具的存在,现代企业财务体系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应收账款风险,而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企业要求发展,就必须借助合理的应收账款政策来促进产品销售,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应收账款既是财务“风险源”,又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器”,对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日常经营中往往难以操控自如。本文从应收账款风险的角度出发,介绍化解风险的3条金牌法则:

    法则一:评估先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赊账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影响应收账款风险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对其进行事先评估,那么风险将更容易防范。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可以参考以下的程序进行评估:第一步,获取信息,包括信用申请企业的财务报表、银行资信证明、商业信用评级证明和其他供应商提供的客户信息、地方法庭判决登记簿、企业工商登记资料以及企业内部信用部门根据自身经验对信用申请者的信用评价。

    第二步,可靠性分析。在收集相关信息后,企业要对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对这些信用信息的分析,判定对应收账款及时归还的可靠程度。

    第三步,信用决策。这是信用评估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应收账款风险将在此产生。在完成了对必要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就必须做出是否提供信用,即应收账款是否生成的决策。实践中要注意根据客户对象,一分为二地区别对待。比如:对于新客户,首先要制定的决策是是否销售产品和提供信用;而对于老客户,就要确定提供多大的信用规模,即信用额度。

    法则二:制度化管理

    在企业经营中,应收账款大多属于日常性财务活动,一般发生都比较零散,风险点分散,不好集中控制。

    因此,先要对应收账款管理进行制度化,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也可以看成是化解应收账款风险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有3条制度可循:一是赊销审批制度。赊销业务应遵循规定的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对符合赊销条件的客户,应经审批人批准后方可办理。超出政策规定的赊销业务,要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强化谨慎性原则,不得盲目追求销量而滥用信用,要尽量少产生应收账款,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二是“销收”分离制度。企业内部的销售与收款职能应分开,销售人员应当避免接触现金,单位也应及时入账,最大程度地减少应收账款暴露。

    三是定期检查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对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进行监督,随时掌握应收账款余额,以及收回情况,对应收账款进行长期追踪。对于不同拖欠时间的欠款,可以采取不同的检查方案,最大程度地保证应收账款及时收回。

    法则三:动态跟踪

    现代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就连安然那样的业内“大腕”都能在瞬间灰飞烟灭,企业信用状况也是如此,上个月还款绰绰有余,但这个月却又可能入不敷出。因此,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绝非一劳永逸,而是要常抓不懈,“动态跟踪”势在必行。

    首先,要做好基础记录,了解客户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客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客户信用等级变化等,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其次,要检查客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应对客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客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

    再次,掌握客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客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客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

    最后,要加强对一线市场的走访,实时掌握最新的动态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审计,实现对账款余额的动态管理

 (转自:中国自动识别网www.cnaidc.com 请保留)

编辑  来源:www.cnaidc.com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生意经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推荐图文
推荐生意经
点击排行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